草履蟲絲泡分泌時,也可找到類似的部位,幾個有關草履蟲的實驗,發現有些突變種缺少絲泡,或只在某些溫度下,才釋出絲泡。法國分子遺傳學中心(center of molecular genetics)的貝生(Janine Beisson)、萊佛勸(Marcelle Lefort-Tran)和我,用冰凍碎裂法觀察這些突變種,發現它們缺少融合蕊,或融合蕊很少。這是首次對分泌顆粒遺傳基礎的直接觀察。我們推想融合蕊是融合的必須條件。
我們近的實驗結果,也支持上面的推論,在實驗室裏,我們采用奧斯丁(Austin)德州大學湯姆生(Guy A. Thompson)和他同事的方法,以待布卡因(Dibucanine,一種局部麻醉劑)來處理四膜蟲,發現待布卡因會使所有成熟的黏液泡釋出內容物,而所有的融合蕊也會消失不見,經幾小時甦醒后,才又有成熟黏液泡及融合蕊的出現。
因為冰凍碎裂法所拍的顯微照片與生化性質相符,我們可據此擬出融合分泌程序的分子模型,來表示融合時進行的酵素作用,以及顆粒特殊排列的原因。因為只在融合蕊上60nm的光滑地區,及其他黏液泡膜環帶內的光滑地區,才會發生融合,所以融合主要是涉及脂質的變化。倫敦大學的路西(Jack A. Lucy)認為融合常在脂質流動性增高的雙重脂層中發生,而利用磷脂酸(phospholipase)移去脂質的排水端,即可增高流動性。四膜蟲的顆粒環(rings of particles)可能就是受限于流動率的融合區。
對排空作用的研討,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,就是融合后囊泡膜的去向。我們及其他的人都已獲得證據,知道囊泡膜會在融合后成為細胞膜的一部分。因為在四膜蟲的實驗裏,并無囊泡移至細胞質的跡象,反而在融合部位發現了可能是黏液泡膜併入細胞膜的痕跡。國際衛生研究機構的郝哲爾(John E. Heuser)和李斯(Thomas S. Reese)發現,神經末稍的鍵泡若長期接受分泌的刺激,則神經細胞的細胞膜會因鍵泡膜大量的併入而顯著地增厚膨脹。
如果將鹽加入小鴨的飲水內,在短時間內,它們的分泌細胞的體積就已增加百倍。耶魯大學藥學系的巴內撤(Russell J. Barnnett)和他的同伴在高氏體內找到一種細胞膜(Na+-K+ ATPase),后來在小囊泡及新細胞膜上也找到過。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含有酵素的囊泡,在細胞內擴大而將膜物質,送到細胞膜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