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子顯微鏡開始應用于生物學的早期,帕萊德與波特(Keith R. Porter)已證實了質內網可分成兩類:即圍有核醣體顆粒的粗糙質內網及沒有核醣體的平滑質內網。核醣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,所以在分泌蛋白質的細胞內(如胰臟細胞),粗糙質內網就很豐富。
胰臟腺泡細胞所分泌的蛋白質,由繞于胞核四周作同心圓狀排列的質內網所合成。當打碎細胞,抽取細胞內含物時,質內網即裂成綴有核糖體的碎片,是玻誋體(microsome)。洛克斐勒大學的雷得曼(Culvin M. Redman)和撒巴替尼(David D. Sabatini)在保持質內網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下,將微體分離出來,他們指出,標有放射性的胺基酸,遲早總會嵌入微體所合成的蛋白質中,但絕不在培養基中出現。再者,標有放射性的蛋白質并不進入微體的中央,而進入相當于質內網扁囊的地方。因為蛋白質的分泌有一定的方向,所以雷、撒二氏稱之為向量性的合成與運輸。就真核細胞而言,扁囊與外界接連的情形和細菌細胞與外界環境的接觸情形相似,所以真核細胞的合成、運送過程,就相當于細菌細胞膜上的分泌。
與帕來德一起研究的施克威茲(Philip Siekevitz)及卡羅(Lucien Caro)也提出兩種方法表明胰臟腺泡細胞合成蛋白質的途徑,他們先將細胞打碎,然后用電子顯微自動放射術(Electron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)將放射性氚標入胺基酸內,以觀察蛋白質的合成過程,此法中的樣本,必須先涂上一層感光乳劑,當氚衰變時,就會使之感光,結果證明,標記是由粗糙質內網移到原顆粒,再轉到細胞外去。在胰臟腺泡細胞及其他許多細胞中,平滑質內網常組成一種集團膜(grouping of membranes),這種大小不一的囊泡也稱為高氏體(Golgi apparatus)(高氏體之命名,乃為記念其發現者,義大利顯微技術專家高基Camillo Golgi)。
另一困難是兩種膜在融合時,如何辦識自己的配伴?在釋出分泌物前,一定要先找對位置,否則就不會有分泌現象產生。1957年卡斯提羅(Jose del Castillo)和卡玆(Katz)就曾提出神經鍵為達傳遞神經傳導物的目的,神經鍵泡與軸突細胞膜間必定有所接觸。在我們的實驗室中,也正研究一些新方法,來證實卡斯提羅與卡茲提出的觀點,他們的說法至少在原生動物的分泌過程中,佔有重要的角色。許多人也正將此項研究結果,推廣至脊椎動物分泌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