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生層字尾 特征標準 a 高度分解之有機質; 磨擦后(rubbed)纖維含量<17%(依體積百分比計) b 埋藏的發生層(不用在有機物質中或用來區分有機與礦物質)。 c 結核或結瘤;被膠結物體的明顯聚積,富含鐵、鋁、錳、鈦(除 了二氧化矽之外,沒有特別指出是何種膠結物質(見 q));并不用于方解石、白云石、或可溶解的鹽類(見 z)。 d 由于較高的總體密度而物理性的限制根的生長(自然或人為造成 的物質/狀況;例如沉積的冰磧物、犛底層等)。 e 中度分解之有機物;磨擦后(rubbed)纖維含量在 17-40%(體積百分比)。 f 永凍層(永久結凍的土壤或冰);不包括季節性結冰;連續性的亞 表層結冰。 ff 乾性永凍層(永久結凍的土壤;非用于季節性結冰;非連續性結 冰體(見 f)) g 強灰黏化(鐵還原與經化育作用而移失);通常色度≦2; 可能有其它還原形態(RMF)特征;不用于地質生成的灰色。 h 有機物洗入聚積(與B用在一起:洗入的無定形有機三二氧化物聚積); 包覆在砂粒與坋粒表面或更多;假如有明顯的三二氧化 物聚積以及潤時的色度值≦3,則使用 Bhs表示。
i 輕度分解之有機物;磨擦后(rubbed)纖維含量>40%(體積百分 比)。 j 鉀礬鐵礦聚積;例如酸性的硫酸鹽土壤。 jj
冰凍擾亂的證據;例如不規則或斷裂的層界、排列的巖石碎屑 (patterned ground),或者有機物分佈在活動層次與永凍層次之間 的下部層次。 k 化育生成的碳酸鹽聚積;例如碳酸鈣。
m 強烈的化育作用膠結或硬化(即使在破碎的情況下,仍有>90%為 膠結的);物理性的限制根的生長可藉由字母的組合,說明膠結 物的種類;例如:km-碳酸鹽,qm-二氧化矽,kqm-碳酸鹽與二氧化矽; sm-鐵,ym-石膏;zm-比石膏還易溶解的鹽類。
n 交換性鈉聚積 o 殘留三二氧化物聚積 p 耕犁種或其它表層的擾動(放牧、耕耘等)。標明 Op 是指受擾動 的有機表層;Ap用于礦物表層,即使原來是 E、B、C等等。 q 次生型矽的聚積。
r 使用 C 來指出風化的或軟質基巖(限制根生長的腐石層或軟質基巖; 部份固結的砂巖、坋巖或頁巖;挖掘的難易等級為低到高)。
s 無定形分散的三二氧化物與有機復合物的洗入聚積, 色值或色度≦4。與 B一起使用。若為 Bhs 則色值或色度≦3。
ss 斷面擦痕;傾斜的應力面與水平面呈 20-60o ; 主要由于膨脹-收縮的黏粒活動;常見到楔形土塊與季節性地表的裂縫